时下桂林大街小巷时常可见的油茶店中有一种叫“艾叶粑”的糍粑,因为其味道独特受到很多油茶客的热捧。那么艾叶粑到底是怎样做成的?
近日,记者来到龙胜各族自治县乐江乡大寨组,这里聚居着爱吃艾叶粑的侗族村民。清明前后,很多村民会做大量的艾叶粑。记者跟随村民,从采摘艾叶到和面、蒸、煎等各个环节,全面感受了“原生态”艾叶粑的做法。
当天下着小雨,整个村子被云雾围绕,感觉置身仙境。早上8点多,一群穿着侗装的姑娘身背竹篓,来到村子附近的山上采摘艾叶。村民告诉记者,艾叶粑是侗族人民最喜爱的食品之一,几乎一年四季都做。特别是清明前后一个月,不少村民会做大量的艾叶粑,一是用来祭祀,二是自己吃和送亲朋好友。
做艾叶粑,第一关键就是艾叶要新鲜。所以,村民一大早就要到山上采摘。艾叶都是野生的,平时根本不需要护理,只要走进田间地头,就可随手采摘。记者看到,不管是田埂还是田间,都散布着艾叶,经过雨水的淋洗,艾叶显得更加青绿喜人。采艾叶的姑娘们只选择艾叶上面部分摘,并不要根。这样除了保证艾叶鲜嫩,保留的根部还可以不断地长出新的艾叶来。经过一个多小时忙活,每个姑娘的竹篓里都装了一大把。
回到寨子后,大家将采摘的艾叶倒出来放到一个簸箕里,将艾叶筛选后用清水洗干净,再拿到一个房间里舂碎。
记者看到一个房间里有一个石坎,石坎的上方有一个用一根圆木固定的木质舂锤。舂艾叶必须要两个人合作,一个人踩踏圆木,让舂锤砸进石坎里,另一个人则在石坎的旁边负责放艾叶,并将舂碎的艾叶掏出来。舂碎艾叶后,还要将里面过多的汁液压出来。
艾叶被舂好后,就可以拿到厨房里,与糯米粉掺和在一起,经过搓揉成团后,再揉成一个个艾叶粑。
记者看到,大家在揉糍粑的时候,村民吴凤旭在一旁敲打黄糖、碾碎炒花生。她说,侗族人做艾叶粑一般有蒸和煎两种做法,不管是那种做法,做之前都要在糍粑里面放进黄糖和花生。蒸的时候,用菜叶或荷叶等包裹好。用菜叶包裹主要是为了免除吃艾叶粑时剥皮的麻烦,同时还可以达到“荤素搭配”的效果,吃起来不那么腻。而用荷叶等包裹的艾叶粑则更适合长期存放。
吴凤旭一边说一边生好了火,将包好的艾叶粑放进放油的锅里煎。不过10分钟时间,一锅外酥内软的艾叶粑就煎好了。随便拿起一个轻轻地咬上一口,糯香混杂着艾叶、花生、黄糖的香味,溢满嘴里。
蒸艾叶粑则需要一个小时左右。蒸的时候,满屋都是艾叶粑的香气。到了中午12点,艾叶粑已蒸好,口味甜香软糯。除了大家品尝,姑娘们还拿出一部分分给邻居和好友。
吴凤旭说,自己从小就看到父母做艾叶粑,10多岁时就会做了。做艾叶粑是侗族的传统,以前因为侗族群众比较穷,艾叶是野生的,随处可以采摘到,用艾叶和面粉做成糍粑后,不仅耐饿,同时还有特别的香味。后来大家不愁吃喝了,艾叶粑就作为一种日常食品在侗族人民中流传。为了有更好的口感,后来还在艾叶粑里面加点花生和黄糖。在清明前,几乎家家户户都会做来吃,村前村后都可以闻到艾叶粑的清香。
---摘自桂林生活网。